“这是投石问路,也是展示价值!”周秉昆解释道,“图门江今年能为国家挣回近十亿美元外汇,解决几百万就业,吉春市作为后方基地和人才输出地,贡献巨大!
你父亲作为主政领导,你作为具体执行者,功不可没!这份报告,就是证明你们还在想着国家建设,想着解决问题的态度!
它能争取时间!我也会立刻向上反映,重点强调图门江和北机厂的发展离不开吉春市领导层,特别是蔡挺凯同志和你蔡晓光的巨大功劳与支持!现在国家正需要能干事的人,总得有人干活!有些人怕,醉翁之意不在酒。”
“好!好!我这就去办!秉昆,谢谢你……”蔡晓光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颤抖和感激。
“别说这些。记住,报告要快,要漂亮!”周秉昆再次叮嘱,“另外,近期我会回国一趟。上头召我回去,要商议不少对外政策的后续事宜。等我回去再说。”
放下电话,周秉昆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风雪弥漫,哈桑港的轮廓在风雪中若隐若现。他深邃的目光穿越风雪,仿佛看到了首都的方向。
蔡家的事,是政治漩涡中的一叶扁舟,但图门江这块沉甸甸的砝码,和他周秉昆如今的分量,足以在漩涡中稳住它。
12月初,吉春火车站。
凛冽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抽打在站台上每一个人的脸上。一列墨绿色的客车喷吐着浓重的白色蒸汽,缓缓停靠在站台旁。
车门打开,周秉昆穿着深蓝色呢料中山装,外罩一件半旧的军大衣,他的秘书在后面,帮他拎着一个公文包。
他第一个走下车厢。他脸上带着长途旅行的疲惫,但腰杆挺得笔直,眼神锐利如鹰隼,扫过站台。
眼前的景象让他微微一顿。站台上,黑压压站满了人。
为首的,是吉春省整个领导班子——省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还有省长、副书记、副省长、各厅局一把手……十几位省部级大员,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或呢子外套,顶着寒风,脸上带着或真诚或复杂的笑容,齐刷刷地迎了上来。他们身后是市里的主要领导和一群工作人员,阵仗之大,远超寻常接站。
“秉昆同志!欢迎回家!一路辛苦了!”省委王书记率先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周秉昆的手,用力摇晃着。
他的语气热情洋溢,眼神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和慎重。眼前这个从吉春走出去的年轻人,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在北机厂搞技术的部长了。他是图门江奇迹的缔造者之一,是手握巨大经济资源和政治影响力的“封疆大吏”,更是刚刚在联合国掀起惊涛骇浪的外交推手之一!他的分量,足以让整个省委高规格相迎。
“书记太客气了,劳烦各位领导冒雪迎接,秉昆愧不敢当。”周秉昆微微躬身,语气谦和但姿态不卑不亢。他目光敏锐地掠过一张张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与几位相熟的领导简短寒暄。
“哎,秉昆同志这话就见外了!”省长接过话头,笑容满面,“你是我们吉春的骄傲!图门江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次回来,我们一是接风,二是要好好向你取取经,看看我们吉春怎么更好地配合自贸区,为国家作贡献!”
其他领导也纷纷附和,赞誉之声不绝于耳。站台上的气氛热烈而微妙,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场高规格的迎接,既是礼遇功臣,也是对周秉昆背后所代表的巨大能量和图门江战略地位的无声认可。
周秉昆在众人的簇拥下向出站口走去。他脸上带着得体的微笑,回应着各方的问候,心中却异常清醒。这风光回家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还有蔡家那亟待解决的困局。
风雪扑打在脸上,带来刺骨的寒意,但他的步伐却坚定而沉稳。吉春,他回来了,带着足以搅动风云的力量。蔡晓光的事,该有个了结了。图门江的功绩,就是破局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