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打开,下来四个人。为首的是郭城认识的大三线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张启明,后面跟着工程部部长赵立军、保卫部部长王强,还有一个戴眼镜、夹着公文包的秘书模样的人。
这几位平时只在指挥部大会上远远见过,都是跺跺脚整个三线工程都要震三震的大人物。
“张总指挥!赵部长!王部长!”郭城赶紧小跑着迎上去,心里直打鼓,这阵仗可太大了。
张启明身材高大,面容威严,他环顾了一下仓库环境,目光落在郭城身上:“你是仓库管理员郭城?周志刚同志呢?”
“在在,老周在里面呢,正吃饭。”郭城连忙回答,侧身引路,“领导这边请。”
张启明点点头,带着一行人径直朝周志刚吃饭的小屋走去。郭城跟在后面,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老周这是怎么了,惊动这么大领导亲自来。
小屋门开着,周志刚听到动静也站了起来,看到门口进来的几位领导,明显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报纸:“张总指挥?赵部长?王部长?你们怎么来了?快请进!地方小……”
“老周同志,别客气!”张启明脸上露出笑容,主动伸出手和周志刚用力握了握,“我们几个路过这边,正好来看看你这位咱们大三线的老功臣!”他的语气很热情,没有半点架子。
“是啊,老周,你这可是咱们工程部的宝贝疙瘩。”工程部长赵立军也笑着接话。
“领导们快坐。”周志刚连忙招呼,又对有些手足无措的郭城说,
“郭城,快,再去拿几个杯子,再炒两个菜,把我那瓶没开封的‘五粮液’也拿出来!”
他指着桌上刚摆上的腊肉和花生米,“领导们要是不嫌弃,先凑合垫垫。”
“别忙活,别忙活。”张启明摆摆手,但还是在桌边坐下了,看着桌上的简单饭菜,笑道,
“挺好,这腊肉看着就香!老周啊,你这这次沾你的光了。”他目光扫过屋里那些明显超出普通工人配给的生活物资,心中了然,这点还是后勤部硬塞过来的,周志刚不要还不行。
“托组织的福,托组织的福。”周志刚憨厚地笑着,给几位领导倒上郭城新拿来的杯子里的酒。
几位领导竟真的不嫌弃,端起酒杯和周志刚碰了一下。
张启明感慨地说:“老周啊,自从你身体有恙后,这几年,你守着这大山里的仓库,身体休养得怎么样,听说工段长还时不时找你解决工程上的难题。精神可嘉啊。”
“身体早就恢复好了,只是年龄大了,有些重体力还真吃不消,所以一直在打报告,想回吉春…”周志刚语气有些消沉。
“你是有大功于三线的,以前,你们这些高级师傅,给咱们整个大三线工程解决了多少关键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当年设备转运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带着人硬是肩扛手抬,保证了工期。这份功劳,指挥部都记着呢!来,我代表指挥部,敬你们老同志一杯!”张明启向周志刚抬了一下手中酒杯。
“应该的,应该的,都是为了国家。”周志刚连忙举杯,一饮而尽。酒过三巡,气氛热络起来。
他们和周志刚聊着工程往事,聊着国家发展,对周志刚的踏实肯干、技术精湛赞不绝口。
郭城在一旁小心地添酒加菜,听着这些对话,心里对周志刚的“背景”更是确信无疑。
饭毕,张启明对郭城温和地说:“小郭同志,辛苦你了,你先出去一下,我们和周志刚同志谈点工作上的事。”
“哎,好,好。”郭城识趣地应着,收拾了一下碗筷,快步退了出去,还轻轻带上了门。
小屋里的气氛似乎变得郑重了一些。张启明看着周志刚,脸上的笑容收了几分,变得郑重。他从旁边秘书递过来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
“老周,”张启明把信封推到周志刚面前,“你老家吉春那边,托指挥部转交给你的信,还有照片。怕你挂念家里,特意寄来的。”
周志刚的手猛地一颤,眼睛紧紧盯着那个信封。三年多了!整整三年多没见到家人的面,以前也只有只言片语的信,而这次他们还有照片寄来!
他粗糙的手指有些笨拙地拆开信封,里面滑出两张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在吉春光字片老周家那熟悉的小院门口拍的。照片中央,老伴李素华笑得合不拢嘴,怀里抱着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婴儿,眉眼间依稀能看到周家人的影子,这就是他的大孙子了!
旁边站着大儿子周秉义和儿媳郝冬梅,秉义穿着笔挺的将校军装,气宇轩昂。紧偎依在周秉义旁的儿媳,冬梅也是利落的干部装束,两人脸上洋溢着初为父母的幸福和满足。
在冬梅身边,还站着一个温婉秀气穿着工装的年轻姑娘,梳着两条油亮的麻花辫,眼神清澈,嘴角带着羞涩的笑意。
周志刚知道,这肯定就是家里在信里提过小儿子周秉昆的对象,郑娟,真挺漂亮的,看样子也是温柔贤惠的好女孩。
照片里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笑容,尤其是老伴抱着孙子那满足的样子,周志刚的眼眶瞬间就热了,嘴角不自觉地咧开。
只是,照片里没看见的小儿子秉昆的身影。信里说他也去了北疆支援当地建设,那是个更冷更远更能锻炼人的地方,挺好。
他颤抖着手,拿起第二张照片。这张照片的背景明显是在山里,一座低矮的土坯瓦房前。
一个穿着宽大、打着补丁的旧罩衫的妇女,怀里同样抱着一个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