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78章 左右互搏(1 / 2)

其实这事没等到三天。

有了贾诩的提醒,刘备先去见了王脩,随后便确认了这事的答案。

王脩不是凶手,只是来汇报北海营陵的重建事务。

之前营陵豪族作乱,关羽平定营陵时,王脩提供了不少支持。

王家也是显门士族,但从刘备入青州开始就表现得很配合,这次左沅清洗青州之后,王家也分了宗。

关羽回军冀州的时候,便让王脩暂时处理营陵重建事务。

重建县城不是苦差,这是美差,是对王脩支持平乱的酬谢,也是拉拢。

这种重建事务非常赚钱,而且恢复生产是评价最高的实务,有成绩就必能得到重用。

刘备搞的策试本来就不是只用笔和嘴考试,写论文过答辩只是开始,实务考核是要动手做具体实事的。

策试后的实习期也是为了磨炼并验证实际的办事能力,理论和实操都要具备才能做官。

如果能直接展现出很强的实操能力,这其实就属于特试途径,刘备向来会重用这样的人才,关羽是在给王脩机会。

见到刘备后,王脩先提到了一个问题:“右将军,脩在营陵时有二法之难。关将军平乱之令,与关将军离开之后的朝廷政令,两者政策相同,但实施却有冲突……”

关羽当时下的令是出自左沅和贾诩的安排,那时候刘备还在兖州。

后期恢复生产是以朝廷政令颁布到各县的,是常规行政。

“有何冲突?”

刘备听到二法之难,心里已经隐隐意识到了问题。

“关将军令脩主持各家安民复产,重修城池,并兴建官屯安置各家遗民,使营陵不误秋时。但关将军是发的军令,令授于军,是令脩先为右将军募部曲督设官屯,再以官屯督县事。”

王脩解释道:“而关将军回军冀州后,朝廷发出的政令看似与此完全相同,但朝廷政令却是授予屯田官的,是授令县屯田官设立官屯。两令相同,但令属不同,脩不知该奉何令,因此来请示右将军。”

关羽的军令很正常,关羽是刘备的家臣,是想让王脩也作为刘备的家臣部曲,先为刘备募兵,以部曲身份重建营陵,督管官屯。

这是在增强刘备本部实力和控制力。

朝廷后续发布的政令也是正常的,青州设了屯田官,自然要让县里的屯田官督建官屯事务。营陵刚经历了战乱,把屯田官的权限拔高一些,使其自主招募县卒快速恢复生产,也是应该的。

可是,屯田官不是刘备的家臣,他们是朝廷的官,而且是青州本地人。

让屯田官设立官屯,就意味着招募的屯兵和屯户不再是刘备本人的部曲。

当然,这种情况本就很多,东郡那边张辽也在屯田,魏郡徐晃也在屯田,还有徐荣、鲜于辅等等。

所有人都用了和刘备同样的方式建立官屯,用部曲管理屯田事务,招募流民做佃户,政策田租等也完全相同。

但他们是朝廷将领,他们的部曲并不是刘备的部曲。

同样的政令,权力归属不同……那就完全不同。

原本这是王脩在问归属权的问题,但刘备立刻醒悟过来……

——自己的部下已经分成了两派。

家臣派,朝臣派。

也可能还有个中立派……

家臣派当然是出自刘备将军府本部的人,比如关羽张飞,也包括士仁卞秉等等。

不光是老兄弟,这些年一直都在增补新兵。

由于刘备部曲每个兵都是官屯的管理员,而且本部出身的现在大多都是实权高官,家臣派并不仅仅只是军队,他们代表着百万官屯民户。

同时,家臣派走的一直是刘备自己军中的升迁路径。

这些人大多出身寒微,即便是士人也是最底层的孤寒之士,大多没背景,而且全都属于背井离乡的状态。

朝臣派,则是追随刘备的朝廷之臣,同样听令于刘备,但他们是朝廷官员,不是刘备的家臣部曲。

比如张辽徐荣等等,可能也包括荀攸。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士族,但出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走的是朝臣体系。

朝臣派当中也包含了很多青州人,比如通过策试的本地官员,就像王脩到的屯田官就都是青州本地人——也有可能祖籍不在青州,是安置的流民出身,但现在是定居于青州的。

当然,家臣派做官现在也会走策试渠道,策试本身是不分派系的,但是否是刘备部曲出身,这烙印很明显。

两派都有军队,两派都有权柄,两派执行的是同样的政策……

但权力归属不一样。

贾诩徐庶郭嘉这样的或许算是中立派,因为他们不掌兵。

冥卒统领是张白骑,是隶属左沅的,贾诩会安排他们做事,除此之外贾诩手里没有任何兵权。

其实无论哪派都是听令于刘备的,若要论‘忠义’,全都是忠义的。

刘备知道,大家都不会造自己的反,造反的那些已经被左沅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