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67章 眼角的余光瞥见一道粉色身影(2 / 2)

“张爷爷好。”丘春晓连忙站起来,手里还紧紧攥着茶杯,“都是您在会诊时说的‘小儿肝常有余’提醒了我。”

“这就是协作的好处啊。”张景岳在沙发上坐下,拐杖往地上一顿,发出沉稳的声响,“我年轻时学医,师父藏着掖着,生怕徒弟超过自己。现在好了,你们搞的这会诊系统,把老的少的、城里的乡下的都串起来,像串珍珠似的,颗颗都发亮。”

研究中心的李教授接过话头:“春晓诊所的位置好,正好在三个乡镇的交界处。上次试运营会诊,她那里一天就接了七个远程病例,有个老人腿疼了半年,在镇上拍了舌象、传了脉象图,咱们这边开完方子,他在当地就抓上药了,不用再折腾进城。”

“可不是嘛。”丘春晓翻开文件夹,里面夹着厚厚一叠病例记录,“有个患儿家长跟我说,以前带孩子看抽动症,光进城的车费就得花五十,现在在我诊所就能连线上级专家,看完病还能赶回家做午饭,别提多方便了。”

杨澜生翻看着她的协作申请,上面密密麻麻写着需要对接的项目:每周远程带教、每月联合义诊、病案总结会名额……字迹工整有力,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你列的这些,我们都能满足。”他抬头看向丘春晓,“其实研究中心搞四级会诊,就是想解决‘基层看病难、学技术难’的问题。像你这样扎根乡镇的医生,才是中医真正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这个词让丘春晓眼睛一亮:“哥说得太对了!爷爷以前总说,中医不能总待在城里的高楼里,得往乡下钻,往泥土里扎。但单打独斗太难了,遇到复杂的病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现在好了,有你们做后盾,我心里踏实多了。”

这时,管芳拿着一份报表走进来,脸上带着笑意:“杨主任,各协作单位的会诊设备都调试完了,刚才信息科的同事说,像春晓诊所这样申请加入的基层门诊,已经报上来二十七家了。”她看向丘春晓,“你之前说诊所网络信号弱,我们现在得到了县信息中心的支持,刚才测试过,视频会诊一点不卡。”

“真的?那太谢谢了!”丘春晓激动地站起来,手里的茶杯晃了晃,茶水溅出几滴在文件夹上,她慌忙用纸巾去擦,“我还担心信号不好影响会诊呢,你们考虑得太周到了。”

张景岳看着这一幕,捋着胡须感慨:“想当年,我背着药箱走村串户,一天最多看十个病人,还累得直不起腰。现在好了,一根网线连起省市县乡四级,一个模型教会辨证思路,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样子——既要守得住老祖宗的根,又要跟得上新时代的步。”

李教授补充道:“上周去省里汇报,蒋书记说咱们这四级会诊是‘给中医毛细血管通血栓’。基层医生能学到真本事,老百姓能看好病,咱们这些老家伙的经验也能传下去,一举三得啊。”

丘春晓低头看着文件夹上的水渍,忽然觉得那几滴茶水像极了扎根泥土的水珠。她想起今天来之前,爷爷攥着她的手说的话:“学医不是为了挂块‘名医’的牌子,是为了让十里八乡的人,不用受病痛的苦。”以前总觉得这样的话太重,现在看着眼前这些人——杨澜生专注行针的侧脸,张主任拄着拐杖讲解医理的认真,管芳为基层诊所调试设备的细心——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把路越走越宽。

“哥,”丘春晓抬起头,眼里闪着光,“三月一日启动那天,我能带着诊所里的医护人员都来旁听吗?她们总说怕学不会,我想让她们看看,跟着研究中心,再普通的人也能把中医学好、用好。”

“当然可以。”杨澜生点头,目光扫过窗外抽芽的柳树,“到时候让张主任给大家讲讲‘中医的根’,李教授说说‘辨证的巧’,咱们再现场演示一场远程会诊。让大家都知道,中医离老百姓不远,学中医也不难。”

丘春晓用力点头,将协作申请放在桌上。阳光透过窗棂,在文件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像给这份约定镀上了一层金边。她知道,从三月一日起,乡镇诊所不再是孤立的小点,而是中医传承网络上的重要一环——就像她鞋上的泥星,看似微小,却是中医扎根泥土最真实的印记。

诊室里,杨澜生已经开始整理下午的会诊病例,管芳在一旁录入信息,张主任正和李教授讨论着给基层医生的培训教材。丘春晓看着这忙碌又有序的画面,悄悄将文件夹里的病例记录抽出来一份——那是她诊所第一个远程会诊成功的病例,她想把它贴在研究中心的“成果墙”上,告诉所有人:中医的生命力,不在厚厚的典籍里,而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里。

门外的春风带着远处麦田的清香溜进来,吹动了丘春晓的马尾辫。她忽然想起爷爷常说的“中医是条路,得有人铺,有人走”。此刻她终于明白,当无数双手一起铺路,当无数双脚一起往前走,再窄的路也能变成通途,再远的道也能走到光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