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生拿过一张A4纸,在上画出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图:"患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长期激素治疗导致三脏俱虚。我建议用强力天麻杜仲胶囊补肝肾、强筋骨,配合当归拈痛丸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鲁刚盯着纸上的中成药名称,瞳孔微微收缩:"这两种药的成分..."
"天麻、杜仲、当归、羌活。"杨澜生快速念出成分,"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天麻素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杜仲多糖可以调节免疫,当归挥发油有镇痛作用。"他不得不用西医的观点来对他解释着,为的只是让病人能够痊愈。
鲁刚思索了一下,突然起身,防护服发出沙沙的摩擦声:"我去问问药剂科有没有这两种药。"他走到门口时,突然回头,"澜生,你真的确定?"
杨澜生直视他的眼睛:"姐夫,我用我的职业资格担保。"
当天下午,杨澜生在治疗室为李护士长行针。当银针刺入阳陵泉穴时,李护士长突然惊呼:"杨医生,我感觉有股暖流从腿肚子往上窜!"
"这是经络得气的表现。"杨澜生微笑着捻针,"明天开始,您会感觉肌肉有力些。"
鲁刚站在治疗室门口,看着杨澜生行云流水的针法,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雨夜。当时杨澜生刚从医学院毕业,却在急诊室用针灸救回了一位过敏性休克患者。那是鲁刚第一次意识到,中医并非他想象中的"巫医"。
三天后,李护士长的疼痛指数降到1分。她特意送来亲手做的桂花糕,包装纸上画着阴阳鱼。杨澜生注意到鲁刚在病历上写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建议推广。"
深夜,杨澜生在值班室批改病历。鲁刚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中医方剂大辞典》。
"澜生,你用的当归拈痛丸..."他翻开泛黄的书页,"张元素创立这个方剂时,是不是针对湿热痹阻?"
杨澜生点头:"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导致湿热内蕴,这和金元时期的痹证病机有相似之处。"
鲁刚若有所思地点头,防护服下的白大褂领口露出半截领带——这是他在重要场合才会佩戴的暗红色斜纹领带。杨澜生突然明白,这位西医权威正在经历某种蜕变。
"明天我要在专家组会议上报告这个病例。"鲁刚突然说,"你准备一下,讲讲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杨澜生看着他离开的背影,防护服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窗外,一轮满月正从方舱医院的穹顶升起,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两条逐渐交汇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