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怎么说呢?
前世年轻的时候,程实确实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滴。但是上班多年以后,朋友圈渐渐被工作有关的推文占据,好友列表里新增了许多同事、还有上级领导,已经不适合发表个人对于生活的吐槽了。哪怕可以屏蔽分组,程实也懒得再发布生活相关的动态。
虽然现在的好友列表里只有亲人和同学、还没有微妙又复杂的职场关系要处理,但是她仍然提不起兴趣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生活,大概是受到前世的影响吧。
想到这里,程实回复道:
【我不习惯发布除了推文以外的动态。】
【杜明朗:明白了,你不想让无关的人接触到真实的你。】
【杜明朗:我感觉你是一个边界感很强的人。】
【杜明朗:你对于“自我边界”的完整性有极高要求。你可能认为私人生活属于“不可侵犯的领域”,比如你的情绪、经历、想法之类的,分享到朋友圈的话就会打破边界,被他人窥探、被评价,这会引起你的不适感。】
【杜明朗:我明白这种感受,因为我也有类似的心理,不过我选择了伪装。】
【杜明朗:你看我的朋友圈里,发布的都是一些很积极向上的内容,但大部分都不是我真实的想法。】
【杜明朗:因为我觉得比起发牢骚或者抱怨生活,别人会更喜欢看到我阳光开朗的样子。】
【杜明朗:我习惯了在人前伪装自己,面具戴久了,想摘掉也难。】
【杜明朗:实际上,我发现大部分人都戴着面具在生活,人前人后往往都是两副面孔。】
这人话怎么这么密啊?
程实抓了抓头发,有一种想插话但是接不上的无力感。
现实里跟他接触的时候,没感觉出来这是个话唠啊?怎么隔着手机屏幕就能噼里啪啦说个不停?
程实还没想好怎么回复,就看到杜明朗发过来一句:
【可是你不一样。】
【杜明朗:你很真实。】
【杜明朗:从你不喜欢发朋友圈就能看出来。】
【杜明朗:那些分享美食、风景和自拍的人,往往要精心挑选好最合适的角度拍照,然后加上让照片更有氛围感的滤镜,再配上一些看似很哲学很有道理的文案……】
【杜明朗:他们耗费心思编辑的每一条动态,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生活中最完美的样子,这是一种“表演性社交”的体现。】
【杜明朗:朋友圈的公开分享正逐渐演变成需要“修饰自我”的表演、以迎合他人的期待,而你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选择拒绝这种不真实的互动,转而在私密空间中保持自我的一致性。】
【杜明朗:你不屑于伪装,更在意自我表达的真实性。你是表里如一的人。】
程实看着手机,一时半会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们学心理学的,都这么喜欢分析别人吗?
程实用手指敲敲键盘,发过去一条消息:
【你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跟别人聊天的吗?】
【杜明朗:不是啊(发愣的表情)】
【杜明朗:我很少和别人说这些。】
【杜明朗:怎么了,是我哪里说得不对吗?(紧张的表情)】
【程实回复:你说的都对。】
但看透可以不说透,说得太明白了,难免会让人感到不自在。
【杜明朗:我说这些……让你感到不高兴了吗?】
【程实:还好。】
【程实:其实我最近也在看心理学相关的书,但我还是个门外汉,所以没办法跟你一起探讨和分析。】
【程实:如果你只是单纯想分享你的发现,那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吧。不过别期待我会回复。】
【程实:因为我接不上话(无奈摊手的表情)】
【杜明朗:我明白了。】
程实看了一眼时间,在对话框里输入:【明天我要上早八。】
【程实:再看会儿书我就要睡觉了。】
【杜明朗立即回复:那我不打扰你了。】
【程实: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