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30章 他们说我忘了,其实我记得痛(1 / 2)

——遗忘名字的人,却把疼痛刻进了骨血

###“场景一|医院·特护病房|夜”

苏明玥躺在病床上,呼吸机轻响如潮汐。

她刚从长达七十二小时的意识干预中醒来。

医生说她的大脑像被格式化的硬盘——语言区模糊,身份认知断裂,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念不清。

但当护士轻轻触碰她手臂上的旧疤时,她猛地抽搐,眼眶瞬间湿润。

她不记得那是哪一年的冬天,在公司楼下等林景深接她下班,却被恶意泼洒腐蚀性液体的夜晚。

她只记得——疼。

“他们说,创伤后应激会让人选择性遗忘。”

小唐在终端前低声记录,“可数据显示,她每次心跳加速,都在重复当年那一秒的神经放电模式。”

——身体比大脑更诚实。

顾承宇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没说话。

“你不记得也没关系。”他声音低哑,“我来替你记住那些你不愿再想起的事。”

窗外,晨星基金会的公益广告正投映在对面大楼玻璃幕墙上:

「你不必完美才值得被救。你只要还在痛,我们就还在。」

###“场景二|数据中枢·“唐·哨兵”系统运行室|凌晨三点”

人工智能分析师小唐正在重构“感官唤醒路径”。

屏幕上跳动着苏明玥脑波数据流,同时并行分析十万条匿名求助信息——来自家暴幸存者、职场霸凌受害者、被网络暴力的年轻人……每一个ID背后,是一段被社会规训为“该放下”的沉默痛苦。

“许昭宁,你说人在失去所有标签之后,靠什么证明自己活过?”小唐突然问。

许昭宁调试着情绪共振模型:“靠痛觉。最原始的,不可伪造的认证机制。”

一道算法悄然生成:

将苏明玥的神经痛感模式设为密钥,匹配出全球范围内具有相似心理创伤图谱的个体。

结果令人震颤——超过13万人的生理应激反应,与她高度同步。

“原来她不是个例。”小唐喃喃,“她是千万沉默者的共鸣箱。”

此刻,“凤凰计划”真正意义浮现:

它不止是一个商业反杀行动,更是一场以创伤为坐标的精神寻根运动。

###“场景三|云港市边缘社区·萤火援助中心|清晨”

林景深站在新落成的“萤火之家”门口,看着第一批女孩们走进教室。

她们大多眼神躲闪,脸上带着未愈的淤青或烧伤疤痕。

有人看到他西装革履的模样,本能地后退一步。

他曾是那个在董事会上冷眼旁观女性高管被羞辱的男人;也曾因家族压力,在雨夜里对苏明玥说出“我们不合适”。

如今他站在这里,不再解释过去,只递上一张卡片:

「这里不说‘坚强’,只问‘你还好吗?’」

一个少女怯生生问他:“你会不会觉得我们……脏了?”

林景深摇头,声音沙哑:“我曾亲手推开最重要的人,以为那是保护。后来才懂——错的是伤害你的人,不是你承受痛苦这件事本身。”

他低头看手机新闻推送:

《晨星基金会联合跨国企业启动“感官正义”项目:用人工智能还原创伤记忆,助力司法取证》

配图是苏明玥昏迷前最后一句话的手写稿:

“别让他们再说‘你想多了’。”

###“场景四|城市上空·多重视角交错”

-地铁站灯箱滚动播放纪录片《她们的名字》,主角是三位拒绝和解的性侵幸存者,片尾字幕写着:“本片献给所有被建议‘算了’的人。”

-高中生在作文里写下:“我想成为像‘苏总监’那样的人,不是因为她多厉害,而是她倒下后,还敢重新睁开眼睛。”

-一位母亲抱着女儿轻声说:“妈妈以前总让你忍耐,现在我知道了——你可以喊疼。”

而在云端服务器深处,“唐·哨兵”正式升级协议:

“良知模块激活”

定义:当系统识别到人类否认自身痛苦时,自动触发干预提醒

原型来源:苏明玥·第7次心理评估录音节选

“我以为装作没事就能继续往前走……但我骗不了自己的颤抖。”

###“结尾|病房·黎明”

阳光洒进窗台。

苏明玥缓缓睁眼,目光落在床头那束白山茶花上——顾承宇每年春天都会送来,从未间断。

她伸手,指尖轻抚花瓣,忽然开口,声音干涩却清晰:

“疼……还记得。”

顾承宇怔住。

她没说“我记得你”,也没说“我想起来了”。

但她记住了痛,记住了那份真实的存在证据。

他红了眼眶,俯身吻她额头:“够了。只要有这一句,就够了。”

镜头拉远——

城市的天际线上,晨星基金会大厦顶端亮起巨型投影:

一朵由万千求助信号连成的火焰,静静燃烧。

字幕浮现:

「我们或许会被抹去名字,

但只要还有人记得痛,

光就未曾熄灭。」

章末提示(伏笔):

陈队收到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标记为“X-07”,内容仅一行字:

“下一个战场,在海外人口贩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