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8章 光影(2 / 2)

“像守城阵法。”杨东忽然截断她的话,指尖在屏幕上虚划,“四平八稳,但...”他忽然握住她的手腕,带着她的手指向画面边缘,“若把雪山压到左下角,留出这片空白——”

“会失衡的!”柳依澜本能反驳。

杨东笑了:“阵法最忌的就是满。留白不是空缺,是气机流转的余地。”

他随手捡起一块扁石,在湿地上划出九宫格,“你看,若把阵眼偏置,反而能引动天地之势。”

柳依澜将信将疑地试拍了一张,当雪山被挤压到角落,留出的湖面竟真的浮现出某种动态的张力——仿佛下一秒就会有白龙破水而出。

“光该有锋芒。”杨东指着她拍的经幡特写,“你总想柔化一切反差。”

他忽然并指如剑,在夕阳方向虚划一道。

柳依澜惊愕地看见,一缕本该散射的光线竟真的凝成剑形,斜劈在经幡的褶皱间,刻出锐利的明暗分界。

“拍下来。”他低声道。

柳依澜手忙脚乱地调整参数,当快门声响起时,那道“剑气”已消散无踪。

但成片上的光影,却呈现出她从未捕捉到的凌厉层次。

柳依澜翻看刚拍的照片,忽然笑出声:“你把我所有的摄影常识都颠覆了。”

杨东正在用灵力烘干她被露水打湿的袖口,闻言抬头:“规则本就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

顿了顿,又补充,“不过你那张用慢门拍转经筒的创意很好——动态的轨迹里藏着时间法则,这倒是暗合周天星斗大阵的变阵原理。”

柳依澜忽然凑近:“杨同学,你刚才是不是夸我了?”

月光恰好在此刻穿透云层,杨东侧脸镀上一层银辉。

他没回答,只是从她手中抽走相机,对准湖面按下快门——画面里,两人的倒影与月光碎银般交织,构图竟完美符合他刚才教的“阵眼偏置”理论。

张一刀在三百米外的帐篷边大声咳嗽:“两位道友,青稞酒再温要挥发完了!”

柳依澜红着脸去抢相机时,发现杨东悄悄在储存卡里存了段玄光术影像——是她在暮色中专注构图的侧脸,背景里经幡的每一次飘动,都精确对应着某颗星辰的运转轨迹。

柳依澜低头翻看相机里刚拍的照片,忽然发现自己的构图风格已悄然改变——那些曾经工整的三分法构图,如今竟多了几分杨东所说的“阵眼偏置”的玄妙。

柳依澜开始尝试将主体挤压到画面边缘,留出大面积的空白。

这种看似失衡的构图,反而让照片多了动态的张力——比如她拍的经幡与雪山,经幡只占左下角十分之一,但留出的空白却让人仿佛能听见风声。

受杨东“剑气光影”的启发,她开始刻意寻找强烈的明暗对比。

在大昭寺金顶的拍摄中,她利用黄昏的斜光,让金顶的浮雕投下锐利的阴影,照片瞬间有了雕塑般的质感。

杨东教她用慢门拍摄转经筒时,告诉她“轨迹里藏着时间法则”。

柳依澜后来将这一理念扩展到拍摄流水、云霞,甚至人群流动的轨迹,成片竟有种超越现实的流动感。

她开始无意识地寻找“灵气浓郁”的拍摄点——比如扎叶巴寺的断墙边,那里有杨东所说的“古修剑气残留”,拍出来的照片自带一种锐利的肃杀感。

柳依澜开始在自己的照片里埋藏隐喻。比如她拍玛尼堆时,特意将一颗残缺的天珠放在画面边缘,暗喻修真世界的残缺与圆满。

她的照片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记录,而是带了情绪——黄昏的羊湖不再是“美”,而是“孤独”;晨雾中的转经老人不再是“虔诚”,而是“执念”。

她的《XZ·光影叙事》系列后来被《国家地理》收录,编辑评价“有种超越现实的神秘感”。

摄影圈开始称她的风格为“修真构图”——虽然没人知道这名字的真正来历。

柳依澜的相机突然没电关机。

她抬头看向正在湖边凝望星空的杨东,忽然觉得,自己的镜头或许再也拍不出“普通”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