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43章(1 / 2)

第243章

秦湘听到这话手艺顿,心思百转千回,想到如今首都各企业面临的现状,秦湘大约猜测到了一点儿。

但她不是慈善家,她是个商人,首先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在此基础上能为国家出力那自然是好,不然她也无能为力。而且如今的国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她一个人能够解决的,不破不立是他们该解决的问题。

她点点头道,“您请讲。”

副市长便道,“如今国营厂子举步维艰,西城靠近西郊那边有个第三服装厂,占地面积广阔,工人大约有五百多人,都是些积年熟练的工人,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接手。”

秦湘没有惊讶,反问道,“公私合营?”

副市长没有否认,“现成的机器和厂房,工人都是最熟练的工人,这对于你来说都是紧缺的。这种方法也是能最快解决你问题的,至少能节省很多的时间。如果重新划分土地,建造厂房、招收工人和领导班子,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耗费的时间也很长。”

接下来副市长又列举了很多公私合营的好处,甚至还提出了秦湘可以挂靠在第三服装厂

秦湘几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副市长,我觉得这种方法可能是好的,但是却不适合我。”

副市长挑眉,“哦?你说说看。”

秦湘斟酌了一下说,“我虽然对第三服装厂不了解,但是对国内很多国营厂子的现状却了解很多。包括我正在合作的向阳红服装厂也是,在给我代工之前就出现很大的问题。管理层要么腐败只知道敛财,要么就觉得自己快退休不愿揽事,得过且过。领导尚且如此,何况为了自己的子女有班上,又有多少熟练工在不到五十之前就退休让位了?上去的年轻人真的就是熟练工吗?”

她顿了一下继续道,“工人队伍参差不齐,而且很多一个家族都在厂里上班,一旦有事蜂拥而上,讲究法不责众,领导满足不了,便会一起闹事。而领导队伍思想固化不知变通,看不起个体户。可如今的市场已经不是十年前了,现在的市场是多样化的。这样的领导班子,我如果公私合营接手,您觉得工人会听我的吗?管理的归属权又在我还是在原来的领导班子?如果归属他们,我花钱有什么意义,如果归属我们,原来的领导班子能听我指挥吗?”

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用秦湘回答,答案就一目了然。国营大厂并非全都没落,像有些厂子就能在领导的带领下迎合市场发展,慢慢走上市场的道路,那些没落的厂子,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厂领导目光局限在一亩三分地,思想停留在十年前,官僚主义盛行。

没落不是毫无根据的没落,都是有迹可循。

如果她接手这样的厂子,光解决人员问题就能把她烦死了。

她有时间吗?

当然没有,她还是个大二的学生呢。

副市长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又问,“那挂靠在第三服装厂

挂靠之后,所产出所销量也会算在第三服装厂上,起码能让厂子转动起来,有了收益就能发出工资,偌大的厂子就倒闭不了,工人就不会下岗。

秦湘仍旧摇头,“副市长,我仍旧拒绝。挂靠之所以挂靠,实际上还是归属第三服装厂,有朝一日,我发展起来了,第三服装厂的领导想摘桃子了,一脚就能把我踢开。另外,像这种大厂不会没有问题,那会不会把问题转嫁到我的身上?如果他们向我提出要求,我如果不答应,他们会不会卡住我的各项生产要求来威胁我?”

闻言,副市长微微叹息,“的确有些麻烦。”

如今首都市的国营大厂大部分还是好的,但其他地方的国营厂子已经不少出现问题的了。他作为首都市的市长自然想消灭这种颓势。

他其实也是提议一下,看看能不能实行,可没想到对方小小年纪思考的如此周全。

看一眼一言不发不参与的孟怀卿,副市长总算明白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了。

这是一类人,聪明、敏锐,对市场有着不一样的眼光。

副市长感慨一声,又问,“那你的厂子打算怎么发展。”

秦湘便将自己提前写出来的协议拿了出来,“您看一下。”

里面的方案大致内容跟孟怀卿说的相似,政府只提供土地,在秦湘的厂房使用期间,每年在纳税之外,额外给政府一成利润,作为土地使用的回馈。

至于厂房的建设、工人的招收,还有机器的购买,这些都是需要秦湘自己解决的。

这样虽然花费多了些,但是却能将管理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乍一看一成利润没多少,但这是个长年累月的过程,在未来土地的确很值钱,但在这个时期来说,尤其是城市郊区的土地,还真没那么值钱,而且秦湘看上的那一片曾经是个破旧的砖窑厂,废弃后并没有开垦成耕地,也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建设,就那么荒废着,秦湘不要,可能也会继续荒废一段时间才会得到利用。

而如今她的十几家分店在广告的宣传下,销售额非常可观,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尤其是在国营厂子都在走下滑路的时候,再过上两年下岗的工人就多了,能接收工人的私营厂子就格外的重要。

秦湘道,“另外,如果可行,我希望在那边地上给我留出足够的地方,因为我开始可能会面积小,但后期肯定会扩建。所以位置上,可以预留原来位置上往西的位置,这样也不会影响市区的规划。”

如今首都市区跟几十年后相比较还是小很多的,在未来肯定要发展。但不至于一下子就发展到郊区那边去。

秦湘都想好了,如果市里不批准,那么她就往鹏城那边建厂去,那边的政策优惠,政府还能给予各项政策的支持,招收女工也更方便一些,近几年很多人打工,都是奔着羊城、鹏城等地过去,成本就能控制下来。即便不去鹏城,就是去首都周边的县市建厂,也很有优势。

她愿意在首都建厂是因为离着她的分店近,发货也方便,不然她还不乐意呢。

她说话的时候副市长一直在看规划,这时候秘书敲门进来,“副市长,一会儿您还有个会。”

副市长点头,对秦湘道,“这个先放我这里,等回头给你们答复。”

秦湘虽然失望没能当场得到答复,但还是点头,跟孟怀卿一起告辞离开。

出门时一些市政府的领导都在往会议室走,副市长主管经济发展,站在首都副市长的位置上,所承担的责任则会更重。

两人默不作声出来,上了车,秦湘问孟怀卿,“你觉得有戏吗?”

孟怀卿摇头,“不好说。”

他顿了一下道,“毕竟是建造厂房,跟住宅还是不一样,可能会涉及到政府未来发展规划的问题。我担心位置上会再往西给划分,或者干脆往东边去。”

秦湘皱眉,那就有些远了,招工都不好招工了。

孟怀卿道,“先回去再说。”

两人到家,孟怀卿拿出首都市的地图,在地图上除了首都还有周边的县市,他指着一处说,“你觉得怎么样?”

他说的这个地方是首都市周边的一个县,离着首都有段距离,但优势是有一条国道通过这个县。

孟怀卿只是依据距离、交通等方面考量选这个地方,但秦湘却知道,这个叫永安的县,在未来几十年后会被划到首都市,作为一个产业园区吸纳多方企业入驻。

而在这附近,后来也修建了高速公路,虽然不是大型的交通枢纽,但也四通八达,去哪里都方便,离着津市的分店也很近。

最关键的是,如今这里只是个县城,经济发展比不上首都,只要她过来建厂,提出和首都市一样的方案,永安县县政府没有理由不同意,说不定还能给申请更优惠的价格。

至于工人,完全可以在厂区内建立单身员工宿舍,要想来上班那就住宿,家属是不可能带的。工资开的高高的,离着首都也不算很远,她不信没人动心,再不济,永安县和周边的县也有服装厂,也能吸纳一些工人过来。

两人分析了一下,在这边建厂的长远利益,并不比首都市的差。

首都市这边胜在市场大,离着市区更近。

秦湘叹了一声,“等市政府的通知吧,实在不行就去永安,永安不行我就直接去鹏城了。”

鹏城那边未来会飞速发展毋庸置疑,年前的时候她就让赵平趁着有时间在那边转悠买一些老房子,可惜并不好找。

今年她翻看地图,回想上辈子鹏城发展规划,又让赵平过去了一趟,倒是买了两所小院,如今小院位置还算偏僻,价格也不贵,买下来后又特意找了马工头过去给推翻建了门头房,如今估计也快完工了,等有时间的时候她打算过去看看。

但分店的话,秦湘不打算在那边开了。那边厂子很多,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又都很便宜,好东西目前过去也卖不上价格去。

那边都还在建设,基础建设还没发展起来,她打算租出去,不管干什么都不亏的。

秦湘说完,孟怀卿也赞同,“鹏城那边离着港城更近,我下一个楼盘是打算在那边建的。”

秦湘意外,“看好地皮了?”

“基本已经确定,过完年的时候我出门那一趟就是过去洽谈这事,过几天估计就好确定了。”

孟怀卿没说的是,他看上的那块地皮原本是姜立成父子俩相中的,只是他提前得到消息,从中截胡罢了。

姜氏集团在港城太多年了,多年的好日子已经让姜家父子俩忘记了天外有人这件事。之前秦湘为他出气,只是让姜氏名誉扫地,企业内部出现问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之所以还能蹦跶,还是因为他们太过善良了。

秦湘为人善良,但他不会忘记年前那父子俩干下的蠢事。

想来大陆祸害祖国人民?

拉倒吧,还是蜗居在港城吧。

孟怀卿又道,“如果不出意外,暑假的时候基本就能开工。”

他看着秦湘,秦湘忍不住乐了,“我怀疑你提前就想好的,我大约暑假会过去一趟。”

孟怀卿笑了,“那不是正好?”

两人忍俊不禁。

将地图收起来,秦湘又去完善她的规划了。

既然要建厂房,不管开始是只建一亩地的地方,还是十亩地的地方,都该有个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