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加入的七个举人,也开始试着讲课了。
从真题讲解开始。
沈淮站在窗外听了一会,觉得讲的不错。
思路清晰,举例说明恰到好处,同时还关联了其他知识点,加强记忆。
“房夫子,感觉如何,还适应吗?”
房举人没想到,知府大人会关心自己。
受宠若惊的拱手,“多谢大人关心,房某一切安好,府学司教、同僚对房某很照顾,今日的授课之法,亦是司教和李讲学指点的,房某收获良多。”
“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同司教多沟通多讨论,有问题,也可向本官反应。”
与房夫子聊了一会儿,沈淮便去找司教了。
八月初八乡试。
考场设在省府黔安。
从青阳郡过去,大概需要八九天的时间。
如今已快七月中旬。
学子最多在府学待两三天,就要整装出发。
“知府大人,听说您押题很准,待会讲话结束,可否请您出手?”
王司教见沈淮来了,立即说出请求。
沈淮很快应下,“可!”
府学开展的考前动员会,参考的三十七名考生全部到场。
沈淮到场发表讲话,并给诸生准备了一份乡试攻略,里面不仅有去黔安府的详细路线,还标记了沿途各县的风土人情、美食。
这个做法,沈淮参照了谢道珩当年在青萍的做法。
效果很明显。
上到司教,下到学子,无不哗然。
大家都觉得沈淮很用心,也很看重他们。
散场前,沈淮顺便押了两道题。
还开玩笑道,“趁现在还有时间,诸位赶紧把题做了,然后找夫子点评,万一运气来了,你们就上榜了呢。”
高中桂榜,谁不想呢?
奔着这个希望,诸生一散场,就冲进教室写题。
写完了,立即找夫子点评。
夫子早就看过沈淮提供的破题思路和答题方案,指点起来,一阵见血,效率攀升。
两天之后,考生们陆续启程前往黔安府。
县学也进入了期末倒计时。
沈淮叫人给府学司教传话:秀才班岁末考前五,童生班前三,田假期间,可到府衙历事。
消息一出,那些成绩靠前的学子,按捺不住了。
擦拳磨掌,卯这劲儿努力。
这个时候,行省学政的信函也送到了沈淮手中。
学政明确回复:秋后调走临川教谕,让他和府学司教共同举荐一个新教谕出来,并认同沈淮之前制定的末尾淘汰法,空出的职位,叫他们自行填补。
同时,已下达文书给临川县学。
看完信函,沈淮的感觉是:学政对此不是很重视。
想想也是,临川一个下县,除了教谕是举人,其余人不是秀才就是乡试副榜,出息的学子也没几个。
即便重视,作用也有限。
还不如他这个知府和司教来操心的省事。
沈淮暗自叹了叹。
教育是长久大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
如果放任不管,只会越来越堕落。
身为青阳郡知府,沈淮自问,做不到无动于衷。
“来人。”
“大人。”
“立即去府学传本官令,三日后,命府学司教前往临川县学考核,考核结束,立即上报结果,并上书告知学政。”
王司教接到通知的第二天,就动身去临川了。
临川县学接到消息,慌得不行。
生怕自己是那个末位者。
教谕早就知道自己会被调离,一点也不慌,但对沈淮的手段,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动作循序,下手果决。
他告知
至于谁是那只鸡,看运气。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那些平时没什么实力的人,关键时刻,运气也不会眷顾他。
所以被干掉的那三个夫子,是所有人中表现最差的。
考核结束,他们就被开除了。
念在往日的情分,县学给了他们体面,对外宣称是:身体不适,或另有发展。
教职体系,一共干掉三人。
后勤人员,一共干掉五人,其中一个学吏,一个看守藏书楼的,一个伙房、两个洒扫。
这些人,偷奸耍滑。
连学生都知道他们懒散不敬业。
王司教任务重,所以下手起来也很干脆。
解决完教职和后勤人员。
接下来就是整顿学生。
他把县学的全部学生集中到一处地方,然后挨个点名,通报批评。
违纪严重者,直接劝退。
那些课堂上看话本、聊天、睡觉的,直接请家长把人领回去,停课七天,在家自我反省。
高压政策之下,大家都老实了。
王司教还要回去复命,跟县令交接之后,便策马回青阳汇报。
“知府大人,临川教谕的调令已经下来,夏考结束,便可动身前往平宝郡文水县。”
“距离夏考也没几天了,王司教可有合适的人选?”沈淮问,“田假一个月为期,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有合适之人,不防举列出来,你我综合意见,看哪个更适合。”
临川县学,学风歪了,纪律又散漫,需要一个行事雷厉之人。
不然镇不住。
王司教举荐了三人。
沈淮约谈之后,比较中意一个姓顾的举人。
此人有十年经历,对付学渣很有一手。
在府学的口碑也不错。
王司教更看好王举人。
经过综合评估之后,顾举人胜出。
提拔上来的教谕,有半年的考察期,考察通过才能转正。
空缺的夫子,外招。
有不少秀才前来应征,最后选了五人。
临川县学一事,动静闹得挺大。
传到其他县学的时候,大家都唏嘘不已。
各县令生怕这股火烧到自己的县,赶紧跑去县学提醒教谕。
教谕丢不起这个脸,开始整顿学风,严抓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