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11章 探测沼泽深浅(2 / 2)

一是木栈道。办法就是往沼泽地打桩架桥,可通行人和车马通过,成本低,见效快。

缺点也很明显,使用时间短,受重范围有限,雨季容易发生事故。

二是填石筑路。

在规划好的路线,分层抛填,铺出基底,待底层石料稳固后,继续夯筑。

使用石头、灰浆黏土等重料,夯出更耐用的路。

办法跟筑堤差不多,只是堤坝用来防水御洪,路是用来走的。

这个路,承载力强,适合马车长期通行,缺点就是贵。

需要大量石料、三合土,对工匠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

大方向如此,但是具体设计,还得综合探察的数据以及沼泽的整体结构来规划。

比如,修好路之后,能否改善沼泽环境,把他变成荷塘什么的。

二次开发,创造价值。

后面的探测和标记,沈淮只交代了两句,便带着钱同知和县令去附近的村落走访。

刚进村,县令就指着路边的树道,“知府大人,这些就是雾茶树。”

雾茶树的植株大约有一米五左右,叶子看起来像油茶树,又像金茶花,凑近能闻到一种独特的清香。

这种清香,淡淡的。

闻起来很舒服。

“雾茶适应很强,随手一种就能存活,很多村民屋前屋后都会种几棵。”往村里走,县令指着农户,“大人您看,这些都是雾茶树。”

的确如此。

几乎每家屋前篱笆都会种几棵茶树。

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势马马虎虎。

“每家都种,有什么说法么?”钱同知问。

县令,“临川山多地少,农户家中的几分薄田无法维持温饱,便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种茶之上,自然对茶树寄予厚望。

家家户户都种茶树,说明茶叶能给村民带来收入,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临川的耕田,比其他县都要少。

平均下来,每户不到两亩。

为了温饱,只能在茶树上做功夫了。

“大人您看,山上那些,种的就是茶树。”县令指着对面的山头,“山头越高,雾气越多,种出来的雾茶,品质就越好。”

半山腰以上种茶树。

半山腰以下,没有开发的痕迹,乔木杂草混生。

靠近耕田的山脚,明显有开发的痕迹。

“山脚种什么?”沈淮问。

县令,“那些都是旱地,大多时候用来种粟米和荞麦或豆子。”

走着走着,三人走到了村尾。

这里有一户人家,院落很大,院中晒满了茶叶,屋檐下,有一个小姑娘和一个十三四的男孩,正在装茶。

“进去看看。”

沈淮刚开口,县令就敲响柴门,“小郎哥,我们是过来买茶的,能进去看看吗?”

男孩听到声音,看了过来。

见是三个面生的男人,立即叫妹妹进屋,然后才上去开门。

“现在只有六月茶,你们要多少?”

雾茶明前品质最好。

明后每个月都能采摘一茬,但是品质大打折扣。

“你能做主吗?”沈淮看着他。

“能的。”男孩重重点头,“我会打秤,也会算数,你们要多少?”

沈淮,“你先把茶叶拿出来,品质好我们就多买些。”

“行!”

男孩跑进屋里,搬出半袋茶叶。

“这袋有二十多斤,屋里还有两袋。”

男孩又吭哧的搬出两袋。

钱同知捻起茶叶一闻,“挺香的,就是不知味道如何。”

“钱大人没喝过雾茶?”沈淮看了过来。

他记得,郡里也有雾茶卖。

钱同知,“下官喝的茶,多为府衙采买,很少自己买。”

按照品级,他每个月有三罐中等茶叶。

喝都喝不完。

沈淮想了想,“下次换换口味,就当是支持临川了。”

林县令大喜,“多谢知府大人抬举。”

只要上头愿意提携,临川的茶叶就会好卖很多。

不像现在,只能销往沂水郡。

“小郎哥,可有热水?”

“有的。”

男孩跑去厨房提来一壶热水。

林县令又叫他拿茶壶出来,亲自冲泡,给沈淮和钱同知倒了一杯。

茶香四溢。

喝起来有股浅淡的涩味,而后回甘。

与杭茶的鲜爽甘醇、清香馥郁大为不同。

若是喝惯了杭茶,再来喝这个雾茶,会喝不惯。

雾茶在沂水郡那边畅销,有两个原因:一是雾茶价格便宜,二是与各种鲜花酥饼糕点组合,经济又适配。

沂水郡盛产鲜花和水果,他们的鲜花饼和果脯是比较有名的。

想到这里,沈淮来了灵感。

鲜花除了做饼做糕点,还可以用来酿酒。

用鲜花酿出来的酒,颜色很漂亮,且风味独特,很受有钱人家和文人的喜爱。

价格也偏高。

除此之外,鲜花的适配度很高。

它可以跟水果、杂粮混搭,酿成风味不一的酒。

路还没修好,沈淮就想到了新的赚钱方法,以及鲜花酿酒的几种酿造办法。

“怎么卖?”沈淮问。

男孩,“拿去沂水郡是一斤二十文,你们直接来家里,可以便宜点,十五文一斤,要是你们买得多,我多送你们二两。”

“给我们秤三十斤,分开装,半斤装一份。”

“好咧。”

男孩没想到他们买这么多,脸上全是笑容。

起秤打包,动作十分利索。

屋里的小姑娘也出来帮忙了。

沈淮一边给钱一边闲聊,“我们从城里过来,听说很多村都在开荒,你们村开吗?”

钱同知清楚,这才是重点。

林县令瞬间紧张。

“开啊,前三年不收税,不开白不开,而且茶树三年就能采收了,我爹娘说了,多开一亩就多赚一亩。”

听到男孩的话,县令暗自松了一口气。

“你家种了多少茶树?”

“三四百棵吧,不多,王家种了两千多棵,都有钱送大孙子去学堂了。”

男孩不怕生,话也多。

在沈淮的引导下,很快就把村里的事情,说了个七七八八。

比如谁家种的茶树最多,谁家有牛,谁家有读书郎,谁家养的猪好等等。

聊得差不多了,茶叶也分装好了。

拿上茶叶,沈淮三人又去了附近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