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06章 能自己解决就不要欠人情(1 / 2)

回到县城,沈淮继续跟付县令讨论山蚕的发展问题。

一是产量,二是柞丝绸的质量。

想要提高产量,可从青冈树、蚕种、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村民用的青冈树,大多为野生的,若想提高青冈树叶子的数量,可以学习梁家育苗种植,然后截掉主枝,抑制青冈树的生长高度,方便后期采收。

蚕种这块,优先挑选身体强壮的母蚕,并提供适宜的环境,保证产卵。

产卵结束后,对蚕卵进行筛选,保留颜色深褐,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凹凸的卵。

另外,山蚕卵有休眠期。

孵卵时间,最好控制在三月前后,保证幼虫孵化之后能赶上青冈树发芽。

与此同时,不能破坏山蚕的野生习惯。

培育的幼蚕,尽量让它们在室外自然取食,增强体质,能成长起来的山蚕,其后代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会增强。

蚕种的挑选培育,对于很多村民而言,并非难事。

难得的是织出好布。

普通的织布机,织出的绸布,质地粗糙厚实,织布的过程很容易断线,远达不到布庄收购的要求,只能自留自用。

另外是染色技术。

村民只会用常见的蓝草、艾草染色,其他复杂的就不会了。

沈淮觉得,想要发展山蚕产业,必须提高布料质量和染色技艺。

“知府大人,问题就摆在眼前,但就是不知如何解决,只能干着急。”付知府叹道,“下官愚笨,还请大人不吝赐教。”

“此事并非一两天就能解决的,急也无用,不过……”沈淮话锋一转,“本官已经有些思路了,还需去其他村落看看。”

两人又去了其他乡镇的村落走访。

主要看春蚕的收获情况,织布条件,染色技艺。

两天时间,走访四个村寨。

大家的情况大差不差。

对山蚕的饲养,主打一个顺其自然,没有清晰的目标。

织布和染色,仅够自己用,远达不到售卖的条件。

想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官府提供技术,大力扶持。

回到青阳,沈淮立即吩咐谢不二,“去城中寻两位手艺娴熟的织工过来,再找两架提花机,其他的,你按清单上的份量准备。”

谢不二接过清单,转身就出去了。

接着对李文书道,“请吏房掌事过来。”

吏房掌事很快过来,“不知大人有何吩咐?”

沈淮开门见山,“招贤榜已张贴数日,可有人前来应征或举荐?”

“回大人,您不在这几日,卑职一共收到五份应征文书,三封自荐信,这八人,均是秀才功名,并不符合纳贤的条件。

考虑到郡里的条件,卑职已着人去隔壁的沂水郡、泰勒城张贴榜文了,并补充说明,举荐成功,奖励十两,或许能提高举荐机率。”

沈淮似乎早有预料,“那些应征文书呢?”

“卑职这就去拿。”

应征之人,确实如吏房掌事所说,不符合条件。

他想要的是举人,而非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