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90章 云裳花容动紫宸,诗仙醉眼望红尘(2 / 2)

“宣李白觐见!”

尖细的嗓音打断了李白的思绪。他深吸一口气,跟随小黄门步入大殿。

紫宸殿内,唐玄宗李隆基端坐于龙椅之上,虽已年近六旬,但双目炯炯有神,不怒自威。

玉真公主与贺知章分列两侧,见李白进来,都向他投来鼓励的目光。

“草民李白,叩见陛下。”

李白跪下行礼,额头触地。

“平身。”

熟悉李白的贺知章看着李白如此做派,微微一愣,眉头微微皱起,他隐约地觉得李白似乎变了,却不知从何说起。

玄宗的声音温和中带着威严,“朕闻爱卿诗才横溢,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李白起身,不敢直视天颜,只垂首道:“陛下过誉,草民愧不敢当。”

玄宗笑道:“不必过谦。朕读了你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句便气势磅礴。后又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更是豪迈不羁。如此才华,埋没民间实在可惜。”

李白心中激动,却仍保持恭敬:“草民不过兴之所至,信口胡诌,蒙陛下垂青,实乃三生有幸。”

“朕今日召你来,一是想见见这位被玉真和贺监交口称赞的才子,二是……”

玄宗顿了顿,“朕新得牡丹数株,正值花期,欲请爱卿即景赋诗一首,不知可否?”

李白抬头,这才注意到殿侧摆放着几盆盛开的牡丹,姹紫嫣红,雍容华贵。他心中一动,朗声道:“草民愿试。”

玄宗满意地点头,命人备好笔墨。

李白走到案前,略一沉思,又一眼瞥见躲在帷幕后好奇地看着一切的杨玉环,提笔蘸墨,在雪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玉真公主不知不觉走到李白身后,轻声念出纸上诗句,眼中异彩连连。

李白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好!”

玄宗拍案叫绝,“以云喻衣,以花喻容,又将牡丹比作瑶台仙子,妙极!爱卿可还有?”

李白受到鼓舞,略作思索,又写下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以汉宫飞燕比牡丹,更显其贵!”

贺知章捻须赞叹。

李白酒意诗兴齐发,挥笔又成第三首:“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最后一笔落下,殿中一片寂静。玄宗离座而起,亲自走到案前,细细品读这三首《清平调》。

良久,他抬头看向李白,眼中满是赞赏:“爱卿之才,果然名不虚传。这三首诗,朕要命乐工谱曲,日后在沉香亭赏花时演唱。”

李白跪谢:“蒙陛下不弃,草民惶恐。”

“不必再自称草民了。”

玄宗转身回到龙椅,“朕今日便授你翰林待诏之职,日后常伴朕左右,为朕赋诗作词,你可愿意?”

李白心中一震。

翰林待诏虽无实权,却能常伴天子左右,是多少文人梦寐以求的职位。

他俯身下拜:“臣李白,谢主隆恩!”

当夜,玄宗在兴庆宫设宴,为李白庆贺。席间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李白被安排在玄宗不远处,备受礼遇。宫娥们频频为他斟酒,大臣们争相与他攀谈。

他即兴又作了数首诗,赢得满堂喝彩。

宴至半酣,李白借口更衣,独自来到殿外回廊。春夜微风拂面,带着花香。

远处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他忽然想起昨日还在东市酒肆中与贩夫走卒饮酒作乐,今日却已身着官服,出入宫闱。

“李翰林为何独自在此?”

一个温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李白回头,见是玉真公主,连忙行礼:“公主殿下。”

玉真公主走到他身旁,望着远处的灯火:“可是不习惯宫中生活?”

李白苦笑:“臣出身草莽,一时难以适应这般繁华。”

“慢慢就会习惯的。”

玉真公主转头看他,“以君之才,日后前程不可限量。”

李白望着公主明亮的眼睛,忽然问道:“殿下为何对臣如此厚爱?”

玉真公主微微一笑:“本宫自幼修道,最爱真性情之人。你的诗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恰如清水出芙蓉。这朝堂之上,虚伪客套太多,本宫见了你的诗,便如见其人,自然心生欢喜。”

李白心中感动,正欲说话,忽听殿内传来玄宗的呼唤:“李爱卿何在?朕要与你再饮一杯!”

玉真公主轻声道:“去吧,别让皇兄久等。”

回到殿内,李白被宫娥引到玄宗近前。玄宗已微醺,拉着李白的手道:“爱卿今日之诗,朕甚是喜爱。日后常伴朕左右,为朕记录这盛世繁华可好?”

李白看着眼前这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忽然感到一阵恍惚。

他想起自己年少时仗剑远游,遍访名山大川;想起在酒楼中与友人高谈阔论,醉后挥毫;想起那些无拘无束的日子,却不知为何,忘记了那些更为重要的人……

"臣...遵旨。"李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李白忽然无比想念那轮照耀过江湖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