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6章 痴情帝宠关我什么事36(2 / 2)

他望着地图上江淮至潼关的漫长路线,心中盘算着如何在这场交易结束后,逐步削弱长安的势力。

然而,他完全错估了长安的意图。

长安确实在等,但她等的不仅仅是那道昭雪的诏书。

她带着数万潼关军平定了永王之乱,那从江淮回去的路上,再拐个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这个弯,长安选定了洛阳。

昔日李嗣升组织东征,兵败河阳,威望大损。

但在那场战役中,长安麾下的潼关军却也曾兵锋直抵洛阳城南门下。

虽因整体战局失利和回防救驾未能破城,但那场战役并非徒劳,潼关军的斥候早已将洛阳周边山川地势和城防虚实探查得一清二楚,在回潼关的途中,长安又带着军中将领对攻城战法进行了反复推演。

而且当时,长安还撒下了数名暗桩,跟着济源镇的溃兵混进了洛阳城,有的成了城门口的商贩,有的则已经混进了洛阳守军之中,钱财开路之下,已经站稳了脚跟,只待长安的命令。

毫不夸张的说,长安手中的洛阳城防图比朝廷的更精细,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守军的布防和粮草囤积点,甚至连城门换防的时间都清晰可见。

因此就在永王被改道押送蜀中时,长安继续以清剿残匪安抚地方为由,在江淮之地又滞留了一个月。

这期间,她麾下的三万潼关军得到了充分的休整和补给,更重要的是,当初后续出关一万精兵,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于平叛江淮之时,带着足够的粮草,以及重型攻城器械和辎重,借由押送补给之名缓慢行军,悄无声息的驻扎进了前往洛阳必经之路的深山之中。

昔日李嗣升初登帝位,带着十八万大军都没有打下洛阳,如今长安只有不到五万兵力,却要面对洛阳的二十万叛军,韩尚德对此忧心忡忡,无诏出兵,若是成功拿下洛阳自是好说,可一旦如上次般失利,后果不堪设想。

长安:“洛阳虽号称有二十万大军,但从埋灶做饭的量来看,如今也不过十二三万数,况且先前失利,那是主帅无能连累三军,如今只咱们以一当十的潼关军,剑走偏锋出其不意,必能直取洛阳。”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朝廷东征,恨不得把每一条路线都昭告天下,洛阳叛军早有防备,而今长安将帅一心,粮草充足,兵卒悍勇,又没有拖后腿的,更是无往不利。

就这样,在永王死讯传来后的半个月,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潼关军从广陵拔营启程,对外宣称回防潼关。

大军沿通济渠北上,旌旗招展,路线明确,一切如常。

沿运河北上的前两日,行程出奇顺利。

通济渠沿岸的州县多是刚刚经历永王平叛的地界,对潼关军的过境并未过多盘查,只当是朝廷调防的常规军队

战船载着士兵与粮草,顺着平缓的水流前行,每日能推进近百里,远超陆路行军速度。

然而当行军汴州附近时,长安突然下令全军抛弃部分不必要的辎重,只携带十日干粮和精锐攻城器械,趁夜转向,沿着昔日东征时熟悉的路径直扑洛阳。

此战的核心战略只有一个字,快!

先锋五千精骑,由何存志率领,一人双马,不与任何沿途州县纠缠,他们的任务不是攻城,而是以雷霆之势扫荡小股叛军斥候,封锁消息,确保主力行踪不被察觉,直奔第一个目标汴州。

距离汴州一日行程时,长安不顾劝阻,决意亲自带领骑兵冲锋。

长安玄甲在身,长枪在手,红鬃烈马的銮铃叮当作响,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告诉众人,“太宗皇帝的后人,尚有勇猛不堕先祖英明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