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知道这东西种不出来第二代或者说第一代的种子产量不好,他也没亲眼见识过,他就是想试试。
三种种子的杂交结论他直接写了下来,没有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实验以及验证。
结果不用想他都知道是什么,现在只是需要有一组数据去支撑他写一份报告出来交给上边儿。
在他看来,寮南这边还是适合用本土种子杂交都城种子,但是其他地方就不一定适用这套理论了。
皇城里头有那么多农官,后边要是他们感兴趣的话就让他们自己研究吧。
这种高深莫测的基因学相关的知识,他自己是真研究不明白,也没想过要研究明白。
让人把麦子收了,称过重之后计一舟直接估算了一下一亩地的产量,就把数据给填了上去。
打算在剩下的时间里,花大量的时间把这个总结报告给写出来。
除了杂交小麦的观察报告,还有之前他一直逃避着没有进行的广安土壤改良以及盐土改良后种土豆的成效的报告,他也都打算一鼓作气地全部给写出来。
写报告挺费时间的,他上学的时候就不喜欢写论文,到了这边之后就能喜欢了?
从前还有宁元昭帮他整理,但是宁元昭现在都忙成狗了,他就更没有时间了。
麦子再一次绿了又黄,计一舟看着他们用第一代杂交种子种出来的稀稀拉拉的第二代粮食,没什么意外地叹了口气。
一代的优良,只是一种暂时的、虚假的繁荣。
那些来自不同祖先的优良基因,在一代体内达成了脆弱的平衡,一旦它们被传递给下一代,就会像一副被彻底洗乱的牌,以各种无法预测的方式重新组合。
想要留下种子?
可以。
但从这成千上万株乱七八糟的后代里,重新筛选出基因纯合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
算了算了,他宁愿把这些资料想办法留下来给后人研究,自己受这个罪做什么呀。
现在他已经把大庆的整体产量拉上来了一大截儿了,已经非常棒了。
更多了他还真是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想法。
在这个没有现代实验室、没有团队、没有经费支持的古代,想完成一场农业革命,简直是痴人说梦。
计一舟把记录册子收好,在第二代种子的记录页面最下方写上:二代,性状严重分离,杂种优势丧失,此路不通,留种失败。
写完,他把这个结果直接放在他早就整出来的报告后边儿,准备等宁元昭空了一起把这一沓资料全部给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