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三百一十七章 调防命令,这路还是偏了啊(1 / 2)

中午。

陈家院子中,摆了几张从邻居家借来的老式木桌,领导下乡慰问,通常是不会在村子里吃饭。

但这次不同,可能是听说,陈默这次要带家人去晋阳生活,一行人都表现的随和了很多。

刘文华,窦伟,曹德明,普国强几人都没怎么推脱,入乡随俗般的搬着板凳,围坐在一桌。

甚至饭菜做好后,几位领导也都起身帮忙,陈默被派到主桌上,跟着村长一起陪同领导吃饭。

饭菜很简单,馒头,配上有大肥肉的烩菜,还有大米粥,这在乡下已经是很高规格的待遇了。

哪怕是在部队里面,很多基层单位都不可能保证,顿顿达到这种标准。

看着村长跑前跑后的照应,一会添茶,一会询问还缺不缺别的东西,搞的全桌人都吃不安生,陈默也跟着跑东跑西。

刘文华笑了笑,开口道:“那个,老郑啊,好好坐下吃饭,不要搞特殊嘛。”

“就是一顿便饭,你好好坐下吃。”

“诶!诶!”

村长一边答应着,一边又把桌上的茶水添上,这才老老实实坐下。

没有人在跟前晃悠,刘文华从馍筐里拿出一个发黄的大馒头,从中间掰开,留一半自己吃,另一半递给陈默。

“谢谢领导。”

陈默笑着接过,老家蒸的馒头都特别大,特点是厚实,不做农活,或者饭量小的人还真吃不下一整个。

不过人家书/记,能给自己掰一半,也算是特殊照顾了。

“谢什么啊,正是壮小伙就该多吃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就是粮食短缺不能敞开吃,要不然这馒头,三五个都不够我吃的。”

“现在老喽。”刘文华感慨着看向陈默:“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已经算是很享福了。”

“是,国家发展的好,党领导的也好。”

陈默随声附和着。

桌上其他人根本插不上话,只是听着这一老一小在这闲聊。

“小陈啊。”

“到!”

“别那么拘谨。”刘华文摆摆手:“我听小曹他们说,你这次从晋阳回来,是打算把家里人也都带到晋阳生活?”

“是,我们军区廖政委特意在家属院批了一套房,工作还有弟弟妹妹读书都能安置。”

陈默这句话,已经比武装部打听出来的消息,要详细的多了。

毕竟,有关铁甲团蓝军营的事,军区不可能跟地方上的人多说,只是通知配合工作就行。

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简单的角色。

军区政委的级别放到这里,那肯定没得说,比在场的人都高得多。

可军区家属院分房这种事,没那么容易。

这几年机械化转型,其他方面的福利都或多或少的忽略,这几人心里门清。

军区家属院连很多高级干部,都不一定能分到一套合适面积的房子,陈默一个少校,带父母过去,还有弟弟妹妹,起码也得是两居室。

甚至三居室,这就是正团到副师的待遇了。

说得不好听点,连刘华文自己,都分不到三居室的房子,这还是在地方上,条件已经相当好的情况下。

政委能做决定,还能承诺安置工作,并且陈默这次回来还带警卫员。

刘华文就猜到,他们这的人,应是参与到有一定保密等级的任务里。

并且牵扯的等级还不低。

他无意八卦,更没有刨根问底的意思,可自己管辖的区域出了这等人才,肯定要过来看看啊。

了解情况后。

刘华文沉吟了一会,又看看陈默家中,房檐下,院子墙上都挂满了编好的玉米。

一个个足足有一人多高的玉米跺,放在那里晾晒,小麦都交了公粮,每家每户顶多留一点口粮和种子,玉米就是最重要的口粮了。

“这样,老董,你们武装部这两天跑下粮站,把陈家今年还有以后交公粮的分额免除了。”

“然后去县里民政部领一些补贴,尽可能多领点,今年的小麦已经种下去了,明年收成,小陈家都去了晋阳,肯定不能及时回来,把明年的补贴也都领了。”

“田地的话,小陈家里的地都先归村支部管,是你们自己种还是包田给别的老乡,抛开缴纳的公粮外,每年都要给小陈家一些粮食,如果人实在回不来,那就按照粮食价格最高折合成钱,邮寄到晋阳。”

“这边的房子,村子里还有武装部都要经常过来看看,打扫打扫,必要时修缮一下,如果需要开支,就去民政部申请。”

“咱们家的孩子在外拼搏,家里就需要我们安排妥善,随时回来,要保证随时能住。”

有刘华文开口,那就没有任何阻碍。

并且家里还能领到一笔可观的补贴。

“对了,家里的工作做通没?”刘华文交代完,又看向陈默。

“应该没问题了。”陈默放下筷子笑道:“要是说让我爸妈去享福,那肯定不去。”

“可要是说我弟弟妹妹读书,能接触大城市的资源,这就没问题了。”

“哈哈!”

刘华文闻言,大笑了几声:“是啊,老辈人做任何事都紧着孩子优先,到了晋阳不比家里,你可得多看看,多帮忙照顾着适应。”

“一辈子生活在乡村,冷不丁的去城市,生活上多少会有些难度。”

“是,谢谢领导关心,我明白。”

陈默低声应付道。

他倒是想多帮忙,帮家里适应,多留在父母身边一段时间。

可重担在肩,很多事情,不是他能够决定的啊。

午饭结束后。

县里的领导并没有久留,刘华文临走之前,也拉着陈爸陈妈,叮嘱了去大城市生活需要注意的方面。

同时,也提了下把玉米该处理就赶紧处理,趁着都在家,收拾利索,有什么需要的就跟县里讲。

这下。

闲来无事的村民,都知道老陈家要举家搬迁到大城市生活。

着实引起很多人羡慕。

连连称赞他们老陈家养了一个好儿子,当兵,就是有出息之类的话。

这些夸赞,陈默回来也不过才一天,耳朵就差不多听出了老茧,连笑容都像是胶水粘起来似的。

不过,也有好处。

等领导离开,村子里看热闹的人慢慢散场,陈学军终于下定决心,跟着大儿子去晋阳生活。

下午。

陈默,陈锋,就连小陈静,都围在大簸箕跟前,用手扣玉米粒。

陈学军则是把一些干净的玉米,拉到镇上打一些玉米面,分成很多小布袋,一家一家送给这些年,经常邀他做工的人家。

虽说给人家做木工,领了工钱还管饭,不欠什么。

可陈学军是个厚道人,不管怎么说,家里前几年开支,养孩子,都是靠着这些人家信任,愿意给活干,才能熬过来。

做人不能没了良心啊。

至于像是四爷家那种,以前陈默想当兵,还帮忙跑腿,准备礼物,平时也没少给他们家介绍活的。

陈学军不光送玉米面,连带着会下蛋的老母鸡,还有一些点心,罐头,都要送去一点。

陈默只是看着,偶尔帮忙,并没有阻止。

他知道自己老爹的性子,这突然要去大城市,送东西不光是还人情,感谢,主要是这心里不平静。

需要干点事才能安静下来。

陈学军是老实人不假,但为人并不迂腐,帮过他们家的,就差拿着花名册一家家的送。

没帮过的,就比如陈默的二叔,大姑他们家,自从成家后基本没来往。

甚至二叔前几年还忽悠自家人,要借钱出去开厂,最后没借给他们反倒差点翻脸成仇人的类型。

陈学军是一粒粮食都不给。

接下来几天,日子渐渐平淡下来,小妹和陈锋都去学校上学了,陈默也换了便装,偶尔有亲戚,或者本家的叔伯之类的上门。

有些真是来帮忙收拾玉米,收拾屋子之类的,家里人都挺大方,走的时候该让带走点东西就带走。

有些纯粹是想着占便宜。

想着他们一家子都要去大城市生活,想搬点桌子,椅子,或者把下蛋的母鸡弄走。

陈学军连门都不开,偶尔没注意走到院子里,陈爸也是冷言冷语,一副不搭理人的样子。

总之。

琐事很多,但陪在父母身边,天天去接送妹妹放学,陈默觉得日子挺舒坦。

至于父亲对待不同人的态度,陈默都没打算插手,更没打算劝阻。

父亲的身子骨不好,只能打打零工赚钱,赚口粮,家里缺乏劳动力,很多地里活都是母亲在干。

这些年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亲近人的白眼,数都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