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章 世界观——现今(1 / 1)

世界观:现今

由于在世纪战争中“落之核”创造了“再造者”,并延续至今,为现今的世界格局产生极大影响。介于“演”、“落”二核最初介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灭一方以浇灭烽火,但在客观上亦使得“核”认为“广义上的人类”存在瑕疵,并不完全符合“核”的选择。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流逝,“核”愈发觉得战争并不会结束,结束的只有“这一场战争”,永远都会有“下一场战争”。同时,由于人类对于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生态系统的大量崩坏,进而使得原本平息的“这一场战争”演变为大规模的热战。

“核”本就是由于人类的世纪战争所唤醒的“星球意识”,故此“演之核”亦选择创造属于自己的“再造者”去消灭战争——与此前不同,此时的“演”、“落”二核选择将战争中的双方全部赶尽杀绝,从而导致人类的领地逐步被“再造者”攻陷。

此时的全体人类尽皆持有一定强度的灵火,而沦陷地的人类便因此沦为“再造者”捕杀的对象——成为“再造者”的“食物”。

为此,人类集中资源建造了三座“城”,三座“科技主城”以应对足以灭绝人类的“再造者崩乱”。虽称为“城”,但其面积大小绝非“城”。每一座“科技主城”附属15座“卫星城”,围绕“主城”辐射分布。三座“主城”彼此相接,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附属的“卫星城”呈现圆形环绕“主城”。而三大组织相交的中心存在一片空白地带,即内外城制度幕后的大手——“L区”。“L区”的治理理念与三大组织截然相反,他们似乎认为人类面对“再造者”绝无胜算可言,唯有人类主动求变,利用科技或灵火强行改造自身才有生存或者取胜的可能。

理论上,“主城”与“科技城”维度不同。三座“主城”分属于三大组织直接管理(夜火,拓定司,赏金猎人),所属的“卫星城”由对应组织间接管理。但由于夜火组织牵头,导致管理重心由“主城”逐步发散至“卫星城”。

而三大组织曾在“崩乱”前都属于同一政权(Z),由于Z在应对“崩乱”之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经一致投票通过,由曾属于Z的三大组织来分别管理三大“主城”与所属“卫星城”。同时,原Z的语言成为这片人类最后“桃花源”的通用语言。

三大组织将此制度称为“内外城制度”——即人类作茧自缚建造“鸟笼”实现与“外城”隔绝(虽说是“城”,但其面积约为崩乱前的国家面积),抛弃大量人口于“外城”成为“再造者”捕猎的“食粮”(人类由于拥有灵火,会产生一种“灵息”,“再造者”以吸取此种“灵息”得意生存进化)。

“内外城制度”建立的初心是基于一种“献祭”——在有所牺牲的前提下,有所得到。但事实证明,虽然在“内城”人类的科技由于灵火能力的融入实现大幅提高,但仍不足以与“再造者”相抗衡,且无法实现对于“外城”被抛弃者的拯救。

在“内外城制度”建立的同时,还有另一条制度在暗地中人为诞生——“上下城制度”,在地下按照上城的面积建造面积相等,但条件大为简陋的地下城。

明面上,三大组织不承认地下城与“上下城制度”的存在,但在不见光的地方,三大组织会从“外城”不断引进劳动力,服务于上层的建设。

夜火组织曾提出给予这些劳动力以合法保障,却遭遇极大阻力,从而无法实现。现今的地下城主要由赏金猎人进行管理,并且敌视上城的夜火与拓定司。虽然赏金猎人总部位于上城的三大“主城”之一,却在数百年的时间内逐步将管理重心下移至地下城。

正如“核”所预料——战争不会结束。纵使人类建立了“鸟笼”,但“外城”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战争,每时每刻都有反抗者与求生者在牺牲;而“内城”在粉饰太平下彼此猜忌,互相敌对,处于冷战阶段。

同时,“内城”在近百年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再造者”大肆入侵“内城”,不少“卫星城”面临沦陷或已然沦陷;“内城”自身制度崩乱,面对地下城与边境(内城与外城的交界地带,属于两不管地带,地方势力割据严重,彼此为政)的压力不断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夜火组织无论是在制度建立前亦或是建立后,一直在招募拥有强力灵火能力之人及持有“契约”的“使者”。夜火组织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将希望寄托于三大组织合作开发的科技上,不如壮大自己的有生力量以抗衡“再造者”的入侵与收复沦陷的失地与被遗弃的人们。

夜火组织基于此决定从整合边境势力开始,逐步向外扩展收复失地的同时不断向内城施压。但在这条道路上,需要做的远比想象中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