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十年万寿节,从西海城到月氏、从张掖到长安的铁路终于竣工。铁路通车后,黑国女公爵赵芃盛装乘坐专列包厢,抵达长安,为皇帝陛下祝寿。
这是皇朝前所未有的盛事。太子带领奉常的官员,代表天子和皇后前往火车站亲自迎接,赵芃在火车站乘坐代表皇家尊贵地位的四轮马车乘车前往未央宫。
穿黑色深衣、朱红滚边的大礼服、头戴远游冠的赵杏儿,从车厢上缓缓走下来。这是诸侯王公的袍服,符合礼制。腰间悬挂着翠绿色的翡翠、朱红色的玛瑙、鲜黄色的琥珀做成的长串佩饰。她的眼光落在了马车上。
这是一辆四轮马车。
新的四轮马车使用了钢制弹簧片,确保了车辆的轻柔稳定。钢骨架的车轮、橡胶充气轮胎、精密的滚柱轴承和钢架、玻璃窗的设计,让这辆车子轻快坚固,乘坐在车中视野也非常好。
车身是粉红色,上面绘制着绿色四叶草的纹样,在金属框架上,还有鎏金,格外华丽浪漫。这辆车是专门为长公主准备的。是长公主的专车。
拉车的是四匹白色天山马。这种马身材高大健美,负重能力强。虽然奔跑速度赶不上着名的大宛马,用来做挽马却是极好的,尤其是拉乘马车,这马兼具健美、拖曳负重和步履稳定的特征,已经是皇家专用的车用挽马。
赵杏儿登上马车的前一刻,也是百感交集。
很多年前,自己也曾经有过一辆粉红色的马车。相比这辆马车,那一辆车要笨重很多。那一辆车也是整个大秦最华丽醒目的马车。
眼前这辆车,让赵芃想起更多。
太子赢弘毅骑乘着一匹白色的大宛马,身穿黑色的太子礼服,手戴白色的小羊皮手套,跨坐在红色的雕鞍之上。
马镫的出现并没有多传奇。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已经开始流行使用非常完善的挽具。中国是挽具比西方的挽具更加合理、有效、精致,所以中国的战车比希腊罗马的战车更大、更重,也更普及使用四匹马驾乘而非两匹马驾乘,是真正的重装车战部队。
等到赵武灵王采用胡服骑射以后,中原地区就开始流行单人匹马的作战方式,马背上就使用起马鞍。
最早的马鞍是软垫——毡垫。到了始皇帝时期,秦国的马鞍已经改为硬木为芯的高桥马鞍。
从马鞍到马镫,就只是一步之隔。
草原上的部落,使用奴隶作为矮凳,让骑士踩踏上马。中原之地受到儒家影响,不兴那种轻贱人类的方法,就有人在马鞍的左侧垂下一段绳圈,踩踏以方便上马。绳圈有麻绳皮绳的区别。
等到张村的钢铁生产发达,就开始有人使用铁器制作双侧马镫。这个效果果然好。骑在马上更稳定、更容易操控,而且骑行的时候人可以在马鞍上站起、屁股空悬,乘骑就不会颠簸屁股生疼。更大的好处是,还可以空出一只手,握持步枪或者短刀、长矛在马上作战攻击。
马蹄铁也就几乎同步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