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给毕业这几个安排工作,剩下的都送城里新房子里去住着,城里读书的条件好,我准备明年让大仁他们也一家喂2口猪,再去江家村看看我侄女,谋条活路。”
顾三妹想想公公给的那一匣子金条就有了底气,反正萧家早在公公活着的时候就分家了,现在不用,以后说不定还得分给几个孩子。
“你是当大嫂的,你去办,等办好了我去城里看着孩子们读书。”张美静得为老三老四考虑,老大媳妇小事上不计较,这些大事上指望不上。
等去城里了,多花点时间和儿媳妇这侄女处处关系,有那一匣子金条,还有那2匣子首饰,不愁给三房四房换不了工作。
张美静和萧六都是大户人家的下人,一个是二等丫头,一个拜了管事干爹,两个人当年没能跟着老爷走,就不敢留在朔市,都是熟面孔,保不住那些赏赐和搜刮出来的好东西,两个人商量以后决定往南走。
到了江城以后两个人挑了出了东城的村子一个一个走,既不敢太近又不敢太远,就选了岳家村落户。
住了村里无主的院子,落户,生儿育女一辈子,如今76岁高龄还能给曾孙安排一个工作,也算的上功德圆满了,将来去了底下见了老头子也算一个好消息。
当年大儿媳妇满15岁才迁了大儿媳妇的户口,第二年迁二儿媳妇的户口,不是没和亲(qg)家打问过如何进厂,只不过外老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城务工,四代同堂算落地生根,大山是长房长子,正好赶上了。
顾家也出了个人物,能用就用,匣子里那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不如换一个一辈子的铁饭碗。
“好,娘,我去收拾一点花生。”顾三妹拉了妹妹出了婆婆的房间,进了自己的房间开柜子装花生,最后拿了一个小布包放小背篓里,倒进去刚刚放的花生。
“你也去,一会来村口等车。”顾三妹背了背篓,锁门,先去了村口。
等上顾四妹,又站了半个小时左右,车来了,上车,江家村村口下车,数着巷子和院门到了侄女家,大门是开着的,直接提腿而入。
先看见的是院子里的玉米杆子和红薯秧子,再往后面看见的是窗明几净的房子,再往上看,山上的树叶已经发黄。
姐妹俩顺着走道往前走,推门进了客厅,顾立夏正在厨房给花花草草换水兑功德泉水。
“立夏,给你送点花生,上午在立春家说的那个事,你看看最近有没有什么机会?”顾三妹先进了厨房放了背篓解开布袋给侄女看一眼,把背篓里面的花生倒厨房的篮子里。
“有,问题是你大孙子还有没有上进心,进了厂也不是一劳永逸了,还得继续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要是学的不行就得换人接这个工作。”顾立夏早就在姐妹俩进来的时候被系统提醒了,自然知道姐妹俩带了什么。
“这个我知道,你看着安排,最好能学个技术有个一技之长,将来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顾三妹笑笑,侄女没拒绝这些东西就是愿意和自己走动,慢慢的时间长了也得带大山他们出来走动了,亲戚来往的越密切越亲,倒是和顾家五兄弟,要了钱就彻底断了来往的好,问题是现在不批斗了,想断也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