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168章 南洋行……4(1 / 2)

万历二十五年五月,大明天津港。

与朱常洛船队南下时那股充满希望与生机的气氛截然不同,天津港迎来了一位功勋卓着却已英雄迟暮的归客。

靖国公、前倭国本州镇守将军戚继光的座舰,在两艘护航战船的伴随下,缓缓靠上了码头……

当亲兵搀扶着戚继光出现在船舷时,前来迎接的天津文武官员及将领们,心中都不由得一沉。

眼前这位名震天下的老帅,与数年前离京时相比,已然判若两人。

他身形佝偻,原本魁梧的骨架如今显得异常清瘦,仿佛一阵海风就能吹倒。

面色是久病的蜡黄,眼窝深陷,唯有那双眼睛,还依稀可见昔日的锐利与威严,却也难掩深深的疲惫。

他甚至在走下跳板时,都需要亲兵小心翼翼地架着,不时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令人揪心的沉重咳嗽。

“恭迎靖国公还朝!”

码头上,众人齐声行礼,声音中充满了敬意,也夹杂着难以掩饰的惋惜。

英雄老矣……

戚继光努力挺直了些腰背,微微颔首,声音嘶哑虚弱:“有劳……诸位了。”

短短一句话,似乎都耗去了他不少气力。

消息快马加鞭传回京师。

朱翊钧闻讯,立即派出了太医院院判带领的精干医护团队,携大量珍贵药材赶往天津,并严旨令戚继光务必在天津好生休养,待身体稍缓后再行回京,不得旅途劳顿。

戚继光在天津官驿中静养了十余日,在太医的精心调理下,气色稍有好转,至少能够自行缓步行走,但那股从内而外透出的虚弱感,依旧挥之不去。

直到感觉能够承受车马颠簸,他才在严密的护卫陪同下,启程前往北京。

又经过数日的缓慢行程和抵京后的再次休养十几日。

初夏的午后,朱翊钧在西苑万寿宫的一座临水凉殿内,召见了这位为他开疆拓土、劳苦功高的老臣。

殿内熏香袅袅,窗外湖水潋滟,荷叶片片。

朱翊钧没有端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而是坐在一张铺着软垫的紫檀木圈椅中。

当内侍搀扶着戚继光,颤巍巍地走进殿内,欲行大礼时,朱翊钧立刻抬手制止:“免了这些虚礼!快,给靖国公看座!”

他的声音带着难得的急切和关怀。

两名小太监连忙搬来一张铺着厚实锦垫的椅子,小心地扶戚继光坐下。

朱翊钧仔细端详着眼前的的老将,比起记忆中那个在倭国捷报传来时意气风发的形象,如今的戚继光须发皆白,脸上沟壑纵横,气息微弱,仿佛一棵被风霜侵蚀殆尽的古松。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涌上朱翊钧心头,他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望向窗外摇曳的荷影,仿佛在回忆那金戈铁马的岁月,又似在感慨时光的无情。他低声吟道:“壮岁旌旗扫海涯,霜鬓今登帝子家。春去花残人亦老,谁怜肝胆照中华?”

一直在殿中候着的陈矩,听完之后,默默记下,暗道:“陛下,已经很久没有作过诗了。”

吟罢,朱翊钧收回目光,看向戚继光,语气充满了真挚的关切:“靖国公,倭国之事,辛苦你了。”